阿里巴巴汪海:产品为王时代,工厂怎么赚钱?

工厂犯难的三个问题是:新买家在哪里、买家要什么样的产品、工厂的利润在哪里?对买家而言,也有三大难题:货好的源头工厂在哪里、服务好的工厂在哪里、能弹性交付的工厂在哪里?
12月4日,在阿里巴巴1688举办的“国货之光:中国制造领袖高峰论坛”上,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中国内贸事业部总经理汪海,发表主旨演讲时回答了这“六问”。
汪海认为,今天的工厂,缺的是贴近市场的消费者洞察、面向买家的标准化服务、供应链品牌的建设——1688“超级工厂”为此提供了方法论。
2020年3月,1688通过“超级工厂”升级“找工厂”服务,在产地优选工厂,从找品牌接定制代工订单,到整合线上零售批发渠道进行现货分销,再到闪电定制,通过本地化服务陪伴商家成长,实现生意增长。
汪海介绍,今年4月阿里巴巴新财年开始至今,过去9个月在1688“找工厂”,中小零售商买家增长73%,规模级买家增长62%。
通过“超级工厂”,不少工厂找到了生意新玩法。浙江哈尔斯真空器皿股份有限公司是其中的代表。哈尔斯2021年7月15日加入1688“超级工厂成长计划”,以定制客户为主、现货反哺定制,阿里小二定期跟踪进度,通过课程提升工厂运营水准和接单沟通技巧。
生意的变化迅速到来。哈尔斯负责人介绍,客户定制询盘量稳步提升后,9月开始接到美的、中国移动、中国邮政等公司大单,10月、11月份订单更是进一步爆发,获得了包括纪梵希在内的国际大牌的订单。
加入“超级工厂成长计划”后,浙江哈尔斯拿到了纪梵希的定制订单。
与浙江哈尔斯一样,增长迅猛的工厂还有:深圳众鑫通泰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凯思户外用品有限公司、浙江宝娜斯袜业有限公司等诸多公司。
商务部《中国产业带数字化转型》报告显示,阿里巴巴1688覆盖了173个一级产业带,约占全国一级产业带数量的70%,已经成为产业带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深度推动经济内循环的主通路。
阿里巴巴1688产地发展部总经理陈盛告诉记者,接下来“超级工厂”将从“拓商机、强服务、做品牌”三个方向服务工厂。
陈盛介绍,基于市场洞察,“超级工厂”会针对不同的渠道、人群特性,挖掘商机、组织不同货盘。强服务要做的是,帮助工厂建立多类型买家标准化服务能力。品牌方面,将把优秀的制造型工厂推向前台,和新品牌一起做研发和制造,共同打造行业小巨人品牌。
从人权白皮书到民主白皮书 中国人权路越走越宽
中新社北京12月4日电(记者 马海燕)“人权保障道路上,我们的感受最深,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最真切。”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中旗代旗长王海英说。
科右中旗是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少数民族聚居旗,也曾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旗、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旗、内蒙古自治区深度贫困旗。2013年,这个旗的贫困发生率是33%(83576人),而今,这里实现全部脱贫。
这是中国9000多万脱贫人口的缩影。在西方动辄以“民主”“人权”给中国扣帽子的时候,中国用自己的治理方式为这两个西方舶来词找到了民众最接受的注脚,中国民众也更理解“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才知道”这句俗语的真谛。“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成为执政党和14亿多民众的共识。
12月4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民主》白皮书指出:“在中国,人权得到充分尊重和有效保障。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
1991年,中国首次发表《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当时的白皮书指出:“生存权是中国人民长期争取的首要人权。”
30年间,从关注“生存权和发展权”到“人民的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中国人权观不断拓展的背后是人权实践领域的发展。
相比1991年人权白皮书发表时,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已从70岁提高到77.3岁,从超过世界中等收入国家水平进步到位居中高收入国家前列,婴儿死亡率从31‰下降到5.4‰。
中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10亿人。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集中最好的专家和医疗资源,免费救治新冠肺炎患者,从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人的生命、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得到悉心呵护”,每个中国人都对此感触良多。
司法领域,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健全社区矫正制度,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严格实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逐步减少适用死刑罪名。“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成为司法领域保障人权的“名言”。
教育领域,中国已建成当代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学前教育普及率、普惠率超过8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西藏自治区全面普及了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15年“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免费教育政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地区也已实行15年免费教育,实施农村学前三年免费双语教育。
北京理工大学科技与人权研究中心主任齐延平表示,现代中国人权事业发展与建设小康社会相辅相成。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一步夯实了现代中国人权建设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拓展了人权尊重、保护和实现的广度和深度。现代中国人权事业基于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国情,形成了人权主体上“平权”与“能力建设”并重、保障路径上“尊重”与“保护促进”并重等新理念。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年9月发布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21-2025年)》,将“促进全体人民的自由全面共同发展”作为人权事业发展的总目标,更是中国新发展阶段在人权领域的更高追求。
与此同时,近年来,中国所倡导的一些理念,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发展促进人权”“在人权领域促进合作共赢”等被纳入国际人权话语体系,打破了过去某些西方国家的人权话语垄断。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柳华文表示,世界各国人民都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人权概念、人权标准、人权的解读和评价并不应该由某个或者某些国家把持或者垄断。实现人权目标的路径是多种多样的,并不存在简单划一的模式,不可能照抄照搬或者强加于人。
“当今国际社会需要的不是‘坐而论道’,而是‘起而行之’。”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西南政法大学校长付子堂表示,世界各国要真正践行多边主义,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以可视成果为导向,平衡推进安全、发展、人权三大领域工作,有效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