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茶公共品牌声誉现状研究报告》

12月22日,由人民网主办、人民在线承办的“中国茶·2021产业高峰论坛”在京召开。本次会议以“做强公共品牌 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汇聚政产学研专业智慧,共话茶公共品牌发展与乡村振兴建设。会上,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副主任、人民在线副总经理兼总编辑单学刚代表研究团队发布《2021中国茶公共品牌声誉现状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从茶公共品牌舆论画像、声誉风险管理以及中国茶助力乡村振兴三个方面,对中国茶公共品牌的声誉现状进行了详细梳理。
打破圈层与代际鸿沟,“中国茶”舆论印象日益多元
《报告》指出,茶叶公共品牌主要依托区域内的产业集群与独特资源进行建设,让消费者体验到鲜明的地域特色,产生积极的品质联想。人民众云平台监测显示,2021年含有关键词“茶文化”的信息传播量已超200万篇,涉及“茶产业”的信息量也过百万。其中,福建、云南、广东、浙江等省份对茶文化的关注量位居前列。
图为六大茶系舆论热度。数据来源:人民众云
《报告》还发现,舆论对我国六大茶系的了解程度不尽相同,其中西湖龙井、祁门红茶、安溪铁观音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公共品牌成为关注焦点。同时,从热点政策与舆情事件的关注情况来看,媒体与网民对食品安全、包装物流、科学饮茶等方面予以了更多的注意力。
图为茶消费关注人群画像。数据来源:人民众云
而从不同年龄段人群对于茶消费的偏好来看,“00后”关注到与茶相关的传统文化,“90后”的相关舆论热词中,朋克养生、国潮文化成为主流,与“80后”相关的话题中,回乡创业、乡村振兴成为关键词,“70后”则更关注茶的养生功效、品茗相关的人生情感话题。此外,《报告》注意到,新茶饮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也受到舆论高度关注,相关话题在移动端社交媒体的传播中屡次出现波峰。总体来看,“中国茶”在互联网舆论中呈现出跨圈层与跨代际传播的趋势,有关茶饮的关注点更加多元,表明中国茶公共品牌建设卓有成效。
中国茶公共品牌建设的机遇与声誉风险管理挑战
《报告》认为,中国茶公共品牌建设当前正面临三大机遇:茶文化品牌建设风正劲足,激发产业创新活力。《中国茶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建议》明确指出要“构建现代茶文化产业体系”。中国茶蕴含的大量文化资源、各地层出不穷的文化推广活动,也为茶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提供重要保障;茶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公共品牌助力茶经济向纵深发展。我国茶公共品牌越来越呈现出了在更大区域范围、更高品牌战略上的整合现象,并开始与新茶饮等多个新赛道融合;通过茶科技赋能,“互联网+茶叶”已成为一种全新的产业形态。随着大数据、5G、区块链等技术的加入,茶产业进入了数字化新时代。
与此同时,《报告》也从假冒侵权行为持续、品控及食品安全以及当前制约茶品牌“健康度”的因素等三大维度,深入剖析了中国茶公共品牌声誉风险管理面临的三重挑战。这不仅需要茶公共品牌不断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推动茶产品供给侧改革,更需要通过声誉风险管理让中国茶更好地融入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中。
中国茶如何助力乡村振兴
茶产业作为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农业产业,已日益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建设路径。《报告》结合优秀案例分析发现,近年来,茶公共品牌通过在营商环境、电商物流、茶旅融合、人才培养、国潮新茶饮和声誉风险管理六大方面的努力,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并持续带动乡村振兴。
在营商环境方面,《报告》注意到,自2013年起多部委就不断出台相关政策,通过完善顶层设计为茶产业指明了方向,地方政策则更强调现代农业产业、资金与技术扶持政策与行业自律的三方面互补发展。而电商物流的蓬勃发展也为部分茶产地应对产、销、推广的难题提供了新的破局之道,电商与茶产业的深度融合带动了各地茶农脱贫致富,激活了供应链生命力,也成为了融入“一带一路”的新路径。
在茶旅融合方面,《报告》指出,不少地方政府与企业主打生态环境、地域特色与历史文化“三张牌”,通过维护优质的茶园生态与建设完备的基础设施,将独特的自然生态、民族风情等特色与茶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并积极申报中华老字号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茶产业积极打造公共品牌新名片。
在人才培养上,《报告》发现,一些地区已经对于茶产业链各环节的人才缺口敲响了警钟,陆续出台针对性政策缓解“燃眉之急”。同时,互联网营销能力的建设也需提高重视。下一步,培养更多“懂茶”又“懂网”的专业人才,推进数字化营销平台与数字化供应链的搭建,茶公共品牌建设才能更好地赋能乡村振兴。还应看到,一些国潮新茶饮品牌通过打通产销渠道,探索长效助农模式,正在有效促进茶公共品牌的良性发展。
《报告》最后倡议,未来茶公共品牌还可以借助第三方力量引入专业社会评价,依托舆情大数据,从风险预判、风险防控、声誉修复三个环节入手,制定与自身发展特性相适配的品牌声誉风险管理机制,有效实现茶公共品牌声誉风险的“关口前移、全程管理”。同时,通过声誉风险管理方面的“久久为功”,将持续赋能茶企、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媒体与消费者共同讲好中国茶的好故事,传播乡村振兴的正能量,从而让中国茶成为“品牌强国”建设与大国软实力提升的新名片。
高市規劃右堆文化路徑藍圖 盼重現發展脈絡
為突破目前單一、分散、短距離的步道形式,並把高雄右堆過往的人文地產景的資訊,轉換為可休閒健行的地理空間,高雄市政府客家委員會委託美濃愛鄉協進會依2大系統規畫美濃、杉林、六龜、甲仙等區域的古、步道,並照右堆地區的發展脈絡,融入產業、人文歷史、族群互動、水資源及信仰5大主題,規劃文化路徑。
協進會表示,右堆的開發始於彌濃山系(今美濃山系)靈山腳下建立的「瀰濃開基伯公」香位,開啟了美濃平原移墾文化史,也逐步往北翻越月光山脈至杉林、東翻越茶頂山系至六龜開拓。
「美濃、杉林、六龜故道系統」記錄了許多美濃先民開發的故事與週邊聚落互動的軌跡。系統以美濃作為重要轉運中心,範圍西至旗山火車站、杉林,東至六龜,南至屏東高樹;包含美濃故道「文學徑」、旗靈縱走、茶亭古道、靈山雞油樹下,並行經鍾理和紀念館、黃蝶翠谷、雙溪樹木園、竹子門發電廠等景點。
「甲仙、六龜、湯姆生故道系統」則經由白雲仙谷、過荖濃山往南至六龜,由六龜神農宮往西走,越過后山南稜與枋寮聚落,形成環形路徑。步道規劃參考了「大武壟」族原住民生活與樣貌環境;並有六龜鄉公所附近2棟百年建築「池田屋」、「洪稛源商號」再現六龜老街昔日風華。
文化路徑部分,根據協進會簡報資料,規劃有美濃故道及文學徑、龍肚-龜山-獅子頭水圳環線、新威-新興伯公巡禮、六龜-坊寮文化路徑、美濃竹頭角-旗山雞油樹下客庄文化徑等,將依產業發展脈絡、文化路徑或重大事件、漢(客)、原界線、水資源設施及信仰和各區新創產業等幾大類項,開展右堆各區不同特色主題。
未來發展藍圖與後續推動計畫部分,協進會表示,將以短中長期逐步推動,以地方生活圈為轉運站,透過旅遊、醫療等服務設施的整備、山道指標系統,以及山徑的本體整建等細部計畫,活化客庄與山村聚落,盼讓山村聚落和步道本體成為民眾體驗自然的重要接觸點。
高雄市政府客家委員會委託美濃愛鄉協進會辦理「右堆文化路徑暨古(步)道藍圖規劃」計畫,總經費達新台幣390萬元,在許多單位、在地社區耆老參與下,經1場工作坊、2場小旅行和4場說明會完成整體藍圖規畫,於昨天舉辦成果發表會,並邀請在地居民和文化、教育工作者參與山徑健行。
協進會表示,故道就是一條通向遠方、回訪歷史、探詢內心的路徑,也是自我精神世界的尋訪之旅。高市客委會主委楊瑞霞也表示,希望以「大庄牽小庄」的理念,將右堆族群融合、聚落及產業發展的各種精彩故事,透過文化路徑的串連,來帶動客庄創新及前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