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达传媒鲁野:做品牌印象播种人


永达传媒副总裁鲁野
品牌传播是企业的核心战略。如何理解品牌传播?品牌传播的核心是什么?媒体如何助力品牌传播?作为资深媒体人,永达传媒副总裁鲁野认为:“品牌传播的核心问题不能片面的追求即时的销售转化,品牌要在目标群体头脑中种下一粒念头,与目标群体的需求产生反应。而媒体要充分利用目标群体的活动场景将品牌信息有效的进行传递。”如何让品牌信息触达消费者内心,搭建一座有温度的桥梁,这正是包括红顶奖、永达传媒等在内的品牌服务者们努力探索的方向。
高端理念下的携手
“从国民经济发展角度来看,中国社会正在经历巨大的转变,无论是居民收入水平还是可支配收入水平均已大幅提升,这也引发消费思维的转变,品质生活、品质消费深入人心。基于这一背景,红顶奖与永达传媒在很多方面达到契合,双方的合作正是一场水到渠成的邂逅。”在红顶奖颁奖盛典上,鲁野谈到自己的感悟时说。
鲁野认为,作为日常生活中的服务类产品,家电的角色正在从满足用户基础功能需求转变为提供优质生活解决方案,而红顶奖是这一过程中的“品质生活引领者””;永达传媒作为高铁优质媒体资源提供者、在途场景传播的引领者,专注于打造高铁在途场景媒体生态圈,以创新互动的营销方式,为品牌提供“定制化、组合化、规模化”的一站式媒体传播服务。双方无论是在成长理念上,还是在为客户提供服务上,都具有相关性和互补性,这是永达传媒能够与红顶奖达成合作的基础。
29年来,永达传媒专注大户外传播网络建设,拥有高铁、高速、城市商圈、旅游圈、12306等5大动线媒体黄金资源,形成5网合一的户外传播网络,全面覆盖中国主流人群的户外出行。“高铁是中国的名片,高铁出行现在已经成为中国民众出行的主要手段,而选择高铁出行的人群也几乎囊括中国中高端消费群体,在涵盖人群上,永达传媒能够满足红顶奖目标群体的辐射需求。”鲁野表示,“我们现在处于信息茧房时代,在家庭或办公室中,每天都被海量信息所包围。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将品牌有效植根于消费者脑海中,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我们认为,通过一些场景进行传播会比单纯的简化信息传递有意义,而高铁出行就是这样一个场景。在旅途中,消费者所面对的信息选择相对简单,而我们的广告信息就融入在他们抬头或低头间,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可以形成直接有效的视觉冲击,直达大脑皮层。这是高铁媒体广告的一大优势,为品牌埋下一粒种子。”
近两年,随着红顶奖与永达传媒合作的深入,红顶奖广告全面登陆北上广深和部分新一线枢纽城市的高铁站,覆盖旅客买票、进站、候车、乘车、出站等高铁出行的每个环节。此外,2021年12月26日,第13届红顶奖获奖产品广告还出现在高铁列车之上,乘客坐下时可平视相关信息,并可扫码查看产品信息或直接下单购买。此次传播将覆盖整个春运期间,伴随着高铁的纵横驰骋,伴随春运客群的集中出行,将红顶奖及其获奖产品信息传播到祖国的大江南北。
催化更大品牌价值
伴随着双方合作深入,鲁野也对于永达传媒与红顶奖未来的合作有了一进步的构想。
“永达传媒和红顶奖之间具有一些双方独有的价值点,有待深入挖掘;同时在我们共性内容的打造上,还可以加速化学反应。我希望未来双方在产品营销、品牌价值传播、市场推广上继续落地一些对家电企业有真实助益的内容,这些我们双方未来会去探讨,争取在明年落地。”
鲁野充分认可红顶奖的价值,“我认为红顶奖是应运而生的产物。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家电品牌为消费者提供了那么多的好产品、好服务,他们也需要一个平台的认可和支撑,需要为他们取得的成绩进行背书,传播,这就是红顶奖天然的行业影响力。而红顶奖既然打造了这个平台服务于家电行业的诸多品牌,那么未来就要思考,其所服务品牌的核心需求点在哪里,红顶奖的服务是否契合了品牌与企业的诉求,这可能也是红顶奖进阶的最重要方向--帮助企业构建品牌这一最长久、最可靠的流量池。”
鲁野认为,第13届红顶奖打出“生活之上”的主题,鼓励人们脱离琐碎的生活日常,寻求自己的诗和远方。而日常的家务还是要做,但是可以交给家电产品,这一立意非常巧妙,它所传达的不仅是品牌或产品的文字信息,更是有情感、有温度、有故事的场景,这就是有效的消费语言转化,让品牌的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去,真正帮助提升品牌价值。而未来,永达传媒希望更多地介入这一过程中,帮助红顶奖提升对于品牌的服务价值。
“无论红顶奖也好,还是永达传媒也好,我们都处于服务的一方,用怎样的设计思路和方案,帮助企业和品牌落地他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形成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法,是我们这些服务平台立足的根本。”
百色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亮点突出成效显著
百色是革命老区,是边境地区,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更是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87%。2020年以来,百色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民族工作主线,提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工作目标。在推进创建工作过程中,百色结合实际,创新载体,形成了具有革命老区、边境地区和民族地区特色的品牌,得到国家民委、中国社科院和自治区民宗委等各级领导、专家和学者的肯定。
创新提出“三带四线五基地”工作思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结合区位特点,着力打造“三带四线五基地”工作新格局。其中,三带即:右江河谷百里长廊宣传教育示范带、南部边境强基固边宣传教育示范带、西北山区多彩民族宣传教育示范带;四线即:以右江区为中心点,以田阳、田东、平果为主线的民族团结进步红色之旅示范线,以德保、靖西、那坡为主线的民族团结进步边关永固示范线,以凌云、乐业为主线的民族团结进步黄文秀优秀品质示范线,以田林、西林、隆林为主线的民族团结进步牵手同心示范线;五基地即:百色起义精神弘扬传承宣传教育基地,田阳瓦氏夫人为国抗倭宣传教育基地,平果生态铝工业发展宣传教育基地,靖西那坡对越自卫反击战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基地,乐业“七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文秀优秀品质宣传教育基地。
创新打造区域民族文化特色品牌,助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全市12个县(市、区)按照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打造特色品牌。其中,右江区依托百色起义红色文化资源,培育劳模讲堂,打造“石榴小屋”,“端午龙舟节”、阳圩山歌节、民族团结同心亭等特色亮点。田阳区依托“布洛陀文化、瓦氏文化、舞狮文化、歌圩文化、红色文化”五大特色,打造壮民族文化品牌。田东县依托右江工农民主政府旧址、百谷红军村陈列室等红色文化资源,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平果市依托铝产业优势和丰富民族文化资源,打造事业与产业并举、特色与品牌双赢的发展之路。德保县依托“那”资源和壮族马骨胡艺术起源地优势,深化和巩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成果,推动形成具有壮乡风情、时代特征的“德保品牌”。靖西市立足边陲抓创建,熔铸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推进示范创建常态化,铸牢边疆铜墙铁壁。那坡县以“一个中心、两个长廊、三项工程、四个结合”为抓手,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百色边关各族群众中深深扎根。凌云县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与党建、乡村振兴、文旅等有机融合同步推进,打造凸显民族团结示范“矩阵”。乐业县深入挖掘“文秀品质”内涵,将壮族文化和红色文化紧密结合,努力打造出体现新时代英模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田林县围绕“脱贫成果共享,民族融合共治,乡村振兴共建”开展创建,以北路壮剧为载体,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打造“田有盛戏,林有华章”的民族团结创建新格局。隆林各族自治县以五个世居民族传统节庆、打造民族文化活动传习基地等载体,着力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西林县依托地处桂滇黔三省(区)结合部区位优势,创新“一区三带”品牌创建模式,打造广西“西合”区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先行示范区。
创新开展“一进一主题一品牌”创建模式,实现创建工作全领域全覆盖。坚持以基层为重点,全面深入持久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十进”工作,扎实推进进机关(单位)突出做表率,进企业(园区)突出聚合力,进乡镇(街道)突出强服务,进社区(村)突出连民心,进学校突出育德才,进宗教活动场所突出促和谐,进连队(军警营)突出鱼水情,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突出惠民生,进景区突出铸融合,进家庭突出树美德的“一进一主题一品牌”创建模式,示范创建工作拓展延伸到全市每个角落。截至目前,全市共有901个机关单位(含市直、县直和派出机关)、27家企业(国有企业)、135个乡镇(街道)、670个行政村(社区)、682所学校(公办中小学)、42个宗教活动场所、11个军警营队、17个景区、36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基本实现各部门、各行业、各领域全覆盖全领域的目标。
创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载体,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有声有色。在广播电视台、百色新闻网和右江日报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栏,与百色电视台联合拍摄“民族同心圆”栏目,拍摄制作民族团结进步专题宣传片,设计发布百色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标识图案(LOGO),组织举办感党恩 跟党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集中宣传日”和“民族团结进校园”系列活动,牵头组织各县(市、区)开展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一月一活动”7场,参与的各族干部群众10000余人次,举办各类民族宗教工作培训班25期,培训5000余人次,完成75个同心文化载体项目建设,全市上下初步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嵌入式的线上+线下宣传教育格局。
2020年至今,通过全市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全市有2个县(市)和2个单位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命名,4个县(市、区)和35个单位获评为全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2个单位获评全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教育基地,210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